数字与易经结合创始人(易经中9的数字的含义)

什么是数字易经?

数字易经是什么?是数字与易经的结合,用数字代替阴阳符号把易经的内容呈现出来。

易经是什么?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它是一本书,一本用符号来描述对人类生存影响甚大的八种自然现象,以卦呈现的表现形式,像我们学的数字公式一样。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的。

数字是什么?数字又称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

为什么会出现数字易经?

这得从易经的表现方式来说了。易经的表现方式是八卦,八卦是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单卦组成。知道了八卦就可以推出六十四卦。在《易经》经文中,用"-"表示阳爻,用"--"表示阴爻。阴阳爻就组成了卦。具体说,每一个卦有六个爻,或者是由三个阳爻或三个阴爻组成;或者是由一个阴爻与两个阳爻;或是由一个阳爻与两个阴爻组成。八卦就是八个单卦。再由八个单卦互相重合,组成六十四卦。

但是很多人一看这个符号就懵圈了。易经用的是阴阳符号来表示的,能读懂的人很少,所以后来就有人用数字代替阴阳符号把易经的内容呈现出来了。主要是方便大家读懂易经.


数字能量学是不是传销

是否传销,应当按具体的运作模式判定:
国务院
《禁止传销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第七条下列行为,属于传销行为:
(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易经里的数字各代表什么?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占卜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性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占卜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清朝康熙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理”学则在程颐、朱熹等大学者的努力下,登上了思想的光辉顶峰。“数”学与“理”学虽繁荣一时,但都离不开“象”学的基础。“象”学的枯萎,架空了这两门学问,直接影响到它们的长远发展。试问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又何以有大成就?所以,修补“象”学是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易经的创始人

是伏羲
后经周文王 孔子传承
可以看看百家讲坛
曾仕强 易经的奥秘 :
《易经》的完成,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个是伏羲,第二个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人算作一个,第三个我们大家更为熟悉,就是孔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可以说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则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


《易经》的创始人是谁?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几个方面。如、、、等是卦画。如乾、坤、屯、蒙等是卦名。如“元享利贞”是卦辞。全易六十四卦的卦画、卦名、封辞各有六十四。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等是爻题,如“潜龙勿用”是爻辞。每卦六爻,全易爻题、爻辞各有三百八十四。另外,乾卦多出“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一条,坤卦多出“用六利永贞”一条。通常叫做易经的,即指这些内容而言。《易经》分上下两篇。上经由乾、坤至坎、离共三十卦,下经由咸、恒、至既济、末济共三十四卦。
传的部分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彖、象随经分上下,称上彖、下彖、上彖、下彖。系辞因篇幅长,也分上下,称上系、下系。于是七种变为十部分。这十部分易传,被称为“十翼”,也称《易大传》。彖传随经,每卦一条,列于卦辞之后,是解释卦辞的。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每卦一条,列彖传之后,小象每爻一条,列爻辞之后。唯乾卦特殊,乾卦多一条用九爻辞和一条用九小象(坤卦多一条用六爻辞和一条用六小象)卦辞之后是全部爻辞,爻辞之后是彖传、大象和小象。最后是文言。其它各卦全不是这样排法。都是把彖传和大象紧接在卦辞之后。爻辞与小象搭配在一起。
《易经》的作者是谁呢?《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看起来,《易传》的作者也并不确扔知道《易经》的作者是谁。说作于殷周之际,作于中古,大概是一种推测,但是这种推测是正确的,也是很慎重的。今天看来,《易经》应当是文王时代的东西,说产生于殷周之际是对的,不能说《易经》究竟是谁作的。《易传》多次讲圣人作《易》,圣人是谁,《易传》的作者不明确地说出来,因为他并不知道。司马迁说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不是事实,不要认真相信。文王作卦辞周公作卦爻辞的说法。是靠不住的。《系辞传下》只说《易》作于中古:你《易》者有忧患,并未说文王周公作卦爻辞,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卦爻辞的内容来看,谈问题的角度往往不一致,卦辞和爻辞本是出于一人之手,是两个人作的。
《易传》是理解《易经》的一把钥匙,没有《易传》的话,我们今日便不可能看懂《易经》。《易传》 (即“十翼”)是谁作的?这个问题历来争论很大。据我看,《易传》应属于孔子,基本上是孔子作的。《易传》当然不可能都是孔子亲笔作的。但绝大部分是孔子留下来的,应当没有问题。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易传》上。研究孔子,不能只注意一部《论语》。孔子有很高的智慧,他对《易经》下了很大功夫,对《易经》加以说明。《易经》的哲学思想在孔子的《易传》中讲的太清楚了。此事很不简单。《易经》本是卜筮之书,但发展到《周易》已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它的辩法是真正认识了的,不是偶然的。它的哲学思想是《易传》发掘出来的。《易传》对《易经》的说明,前后一贯,思想完整。肯定是一个人作的;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很聪明,他继承了不少前人的遗说。孔子以后不可能有人作《易传》。现在有些人说《易传》不是孔子作的,是汉人作的。汉人能作出《易传》吗?《易》讲思想。讲哲学,而汉人讲《易经》是为了占,为了卜筮,与《易传》的思想完全不同。他们把卦气、纳甲爻辰一套纳入《易经》,怎么可能写出有哲学内容的《易传》呢!汉人作不了,战国也无人作。自古相传是孔子作;没有疑问。只是到了北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才提出怀疑。欧阳修的怀疑有一定的道理。欧阳修指出《易传》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与仰观俯察之说相牴牾;其实,河图洛书说与“天垂象,见吉凶”也不符合。
不能否定《易传》是孔子作,但是也要知道历代传抄,难免有错误,有混入的东西。我们应当看出来,不要受骗。据我看,《系辞传》里“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那一段。讲十三卦的那些事儿,都不可信;因为包牺氏时不可能有那些卦。孔子这人是很老实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于对《书经》独载尧以来,尧以前的东西不收。其实尧以前还是有很多东西的。《左传》、《国语》记载了很多有关远古的史料。孔子认为那些不是很可信的。《书经》前几篇不是当时留下的原始史料,都是后世的传说。孔子把比较可信的传说保存下来了。司马迁受孔子这种谨慎态度的影响;所以他作《史记》从黄帝开始。从孔子这种精神看,他在《易传》中不会说包牺氏、神农氏。可见“包羲氏王天下”那段,十三卦取这取那,不可能是《易传》原有的,肯定是后人加入的。“河出图,洛出书”,“天垂象,见吉凶”等等,也不是《易传》原有的东西。因为《易经》以八卦定吉凶,不是天垂象见吉凶,不仅如此,而且这样说与上文重复,离了本题。
《易传》中也有些东西是旧有的,孔子保留下来。如《说卦传》“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应该是旧有的,不是孔子作的。《说卦传》中前边那些东西,“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艮以止之”,“坤以藏之”等等,很可能是《连山》、《归藏》的旧说。《文言》中的“元者善之长也”等解释元享利贞四德的一段话,见于《左传》襄公九年,出于妇人穆姜之口。很可能是孔子以前的成说,孔子作《易传》对吸收进来了。穆姜讲此话时,孔子尚未出生。有人据此否定孔子作《易传》,是否定不了的。《易传》中肯定有孔子以前的成说。这些成说是从理论上、思想上释《易》的,是正确的,孔子保留下来,写进《易传》。
《易传》中也有些是孔子讲的,弟子记的。例如《文言》里边有不少“子曰”如何如何,说明不是孔子亲笔写的,是孔子讲的,弟子记的,与《论语》的情况差不多,思想应属于孔子。
《易传》大部分出自孔子手笔。《系辞传》中“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一章,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对《易经》的性质、内容、特点的总认识。这段话深刻简明,概括性极强,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孔子别人写不出。 《易传》成份如此复杂,有孔子写的,有以前的旧说,有孔子讲弟子记的,有后世窜入的,怎么可以说是孔子作的呢?研究先秦的东西,不可用后世的眼光。古人讲的“作”与现代不同。现代的“作”,必须每一个字都出自一人的手笔,引文要注明,否则有抄袭之嫌。古代的“作”则不然。子书的作者可以不是—人,而是—派,书的内容一定反映同一派的思想。后来的文集则必为一人亲笔写成,但思想可以不一致。章学诚《文史通义》对此有阐述。《易传》十篇也该这么看,里边有“子曰”,说明不全是孔子亲笔写,但思想应属于孔子。
孔子作《易传》不是随文解义,而是根据《易经》的思想研究《易经》的思想。《易经》实际上是讲思想讲哲学的书,孔子对《易经》是看得准,看得深的。孔子研究它的思想,它的哲学。未流才专讲文字。孔子的思想与《易经》、《易传》的思想是一致的。《论语》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易经》、《易传》也重变化。《论语》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易经》、《易传》也讲天地开辟,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论语》讲辨证法;唯物沦,《易经》、《易传》也讲辩证法、唯物论,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易传》孔子有关,《易传》反映孔于的思想,但是《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不是孔子自己杜撰。《易传》的哲学就是《易经》的哲学。《易经》本来就有很丰富的思想,没有人给加以说明。孔子作《易传》,给说明了。应该说孔子有大功于《周易》。
《易》是卜筮之书,《周易》是由卜筮之书变来的。它还有卜筮的残余,没有完全脱离卜筮。尽管它里面有哲学,但是它不是纯正的哲学著作。它的外表是卜筮,内里有哲学,现象与本质是矛盾的。《易经》之所以不好懂,就是因为它的现象与本质为一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说明《易经》难懂,不简单,后世人们对《易经》不了解!恐怕这也是个原因。讲《易》的书很多,真正明白的不多,就因为它的现象与本质不一致,是矛盾的。我觉得,孔子是真正看到《易经》的本质了。孔子在《系辞传》中讲的全是理论,把《易经》的本质发掘出来了。《系辞传》说“其旨远,其辞文”,孔子已经清楚地看到《易经》现象与本质相矛盾的特点了。
有人讲《易传》谁作的问题,不管《易传》的内容,专在《易传》外面绕圈子。康有为说《序卦》肤浅,他没有真正用功夫研究。特别是清代一些学者,专讲汉易,讲什么卦气、纳甲、爻辰之类算卦的东西,根本不涉及《易经》、《易传》的本质内容,只在《易经》的表面现象上绕圈子。这些人的东西,对我们研究《易经》、《易传》毫无用处。
孔子接触过《易经》,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是肯定无疑的。说《易传》是孔子作,有根据。孔子见过《坤乾》,这在《礼记》中有记载。《左传》说晋国的韩宣子在鲁大史那里见过《易象》与《鲁春秋》,时间在孔子稍前几年。韩宣子能见到《易象》,孔子是鲁国人,而且是有地位的人,一定也能看过《易象》。韩宣子看过《易象》之后说他由此知道了周朝所以能够王天下的原因。了,可见那个《易象》已经是一部有思想内容的著作,不是单纯的卜筮之锯了。孔子“五十以学《易》”,读《易》“韦编三绝”的《易》,很可能就是韩宣子见到的《易象》。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作了《易传》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不能否定。司马迁的说法得自他的父亲司马谈。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谈从杨何学《易》。又据《史记·儒林列传》,孔子传《易》给商瞿,六传到汉初田何,田何传王同,王同传杨何。孔子九传到杨何。有人说年代不太对,其实年代差一点,没什么奇怪,中间漏掉了两代传人也是可能的。《易》未焚于秦火;杨何传授给司马谈的《易》,又是孔子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孔子世家》的话,否定不了。
晚近不但有人否定孔子作《易传》,还有人不承认《易传》是解释《易经》的,硬是把《易经》与《易传》分割开来,说《易传》有哲学,《易经》没有哲学。这都是错误的。据我看,学《易》要首先读《易传》。《易传》是学《易经》的一把钥匙。《易传》与《易经》是密切地连着的,二者不能割开。《周礼·大卜》关于“三易”的说法,我是信的。从《连山》易到《周易》,是一个发展过程。《周易》作为一部易书,更成熟了。孔子的思想与《周易》的思想是—致的。孔子作《易传》,讲的就是《易经》,是给《易经》作传,不是讲他自己的思想,是讲易经》的思想。我们说《易传》反映孔子的思想,是说《易传》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一致,《易传》的思想属于孔子一人,不属于任何别人。不是说《易传》是孔子自己编造出来的,与《易经》无关。《易传》全部是对《易经》解释。《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系辞传》讲乾坤易之门,易之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等等,都和《易经》对上号了。《系辞传》讲的就是《易经》本身。不过《易经》本身没有说明,《系辞传》加以说明罢了。不相信能行吗?你不研究《易传》,不懂《易传》,就没办法了解《易经》。讲《易经》不讲《易传》,九六是什么都不知道,乾坤是什么也不知道。不通过《易传》,是不能真正了解《易经》的。从《易传》可以看出《易经》的哲学很高很深。没有《易传》,《易经》的哲学就看不出来。读《易经》应当知道《易传》非常宝贵。无《易传》,《易经》便不可能读懂。经若无哲学,传怎么能有哲学?学《易经》,主要是知道它的思想,只有通过《易传》才能知道《易经》的思想。《易传》与《易经》不可分。说《易传》有哲学,《易经》无哲学,《易传》与《易经》不是一回事儿,是不对的。
《易经》六十四卦从乾、坤到既济、未济,是一个发展过程。其中每两卦完全按反对关系排列,构成三十二个环节。易卦如此排列,怎么能是偶然的?里边是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思想的,而且这个思想符合客观辩证法。《易经》六十四卦如此排列,是原来就有的,以前没有人讲明白,是《易传》把它讲明白了。孔子作《易传》以后,也不是很多人都懂得《易经》了。前人给《易经》作的注释多得很,有很多对《易经》并没有弄懂,这是实在的。 《易经》实质是哲学著作,研究它的目的是弄明白它的思想。清代有些学者不是这样。他们讲《易经》以及《庄子》等属于思想、哲学的东西,主要靠文字考证的方法,用文字学讲《易经》。近人也有的受清人汉学的影响较深。马叙伦作《庄子义证》,就只讲字。《庄子》是讲思想的书,只讲字怎么行?有的人用文字学的方法把乾卦卦辞的“元、亨、利、贞”讲成“大、享、利、占”。过去的东西都不顾,只用文字学讲《易经》,甚至无根据地改字,以为改的越多,成就越大。把清人的毛病发展了。王念孙父子喜欢改字,也不肯随便改字。还有的人喜欢从《易经》中搞点历史故事。发现《易经》中有“中行”二字,就讲成中行氏。春秋时代晋国有中行氏,于是证明《易经》是晋国人作的。其实“中行”是当时的一个常用词儿,与“中行氏”根本没关系。有人还在《易经》中发现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这全是无稽之谈。《易经》是讲思想的,不是讲故事的。讲《易经》把着眼点放在历史故事上,或者用文字考证的办法讲《易经》,都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能够把《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