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义白话文阅读(初学者看易经哪本书好)

萧吉的主要作品

在萧吉本传中,著录了萧吉八部“并行于世”的著作,它们是:《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十二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板要决》一卷,《太一立成》一卷。这八部著作都已亡佚。现根据有关目录对其内容作大致的推测。
一,《金海》三十卷。
《隋志》兵部:“《金海》三十卷,萧吉撰”;《旧唐志》兵书:“《金海》四十七卷,萧吉注”;《新唐志》兵书类:“萧吉《金海》,四十七卷”;《日本国见在书目录》:“《金海》卅七卷,隋萧吉撰”。著录的卷数互有差异,亦有“注”“撰”之别,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其真实性。据各目录分类可知,《金海》是一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的兵法专书。顺便指出,萧吉虽懂兵法,但是否曾注《孙子》,则无确证。
二,《相经要录》一卷。
《隋志》五行部:“《相经要录》二卷,萧吉撰”;《通志略·艺文略》五行三:“《相经要录》三卷,萧吉撰”。“相”类文献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如《武禁相衣器》、《神农教田相土耕种》、《种树臧果相蚕》、《相人》、《相宝剑》、《相六畜》等。萧吉在《五行大义》卷三,“第十四论杂配”一节中也提到并引用过《相经》中的文字,因此这部《相经要录》的内容肯定不是在讨论器、物的形制,而是集中在人的关系方面。
三,《宅经》八卷。
《旧唐志》五行部紧接“《五行记》五卷,萧吉撰”下,有“《五姓宅经》二卷”;《新唐志》五行类亦于“萧吉《五行记》五卷”下,有“又《五姓宅经》二十卷”;《通志略·艺文略》五行四:“《五姓宅经》一卷,萧吉撰。”虽然卷数不同,但都冠有“五姓”二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术数类二,有《宅经》二卷,《提要》:
旧本题曰《黄帝宅经》。案《汉志》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隋志》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及《淮南子》、李淳风、吕才等《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伪称黄帝。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引谭廷献《复堂日记》五云:“中有避唐讳及‘位至台省,高道齐人’云云,盖唐人书。”此《宅经》可以肯定不是萧吉所撰之《五姓宅经》,但内容应大同小异,都是以阴阳之理来判断家宅方位的优劣。
四,《葬经》六卷。
《旧唐志》有“《葬经》八卷,又十卷,又二卷,萧吉撰。”同名书现存数种,《艺文略》五行四有“《葬经》八卷,又十卷”,作者不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葬书的源流和卜葬的技法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萧吉本传中也曾提及萧吉对葬法的造诣。
五,《乐谱》十二卷。
《隋志》乐部:“《乐论》一卷,卫尉少卿萧吉撰。”又:“《乐谱集》二十卷,萧吉撰。”《旧唐志》乐部:“《乐谱集解》二十卷,萧吉撰。”《新唐志》乐类:“萧吉《乐谱集解》二十卷。”《艺文略》乐类第三:“《乐论》一卷,萧吉。”《隋书》卷七八,《万宝常传》:“开皇之世,有郑訳、何妥、卢贲、苏夔、萧吉,并讨论坟籍,撰著《乐书》,皆为当世所用。”《隋书》律历志上征引了萧吉《乐谱》四段文字,亦见于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三一“经编乐类”所收“隋萧吉撰《乐谱集解》一卷”中。以上几种书为同一类著作,都是讨论南北朝以来音律学上的各种问题。南朝萧梁时代,音律学的研究曾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梁武帝就著有《乐社大义》十卷、《乐论》三卷等。萧吉的著作可能是对南朝音律学的某种总结。
六,《帝王养生方》二卷。
《隋志》医方部:“《帝王养生要方》二卷,萧吉撰。”《隋志》以后已不见著录。
七,《相手板要决》一卷。
《隋志》五行部有“《相手板经》六卷”,无作者;《艺文略》五行三同。《隋志》于此书下附记:“梁《相手板经》、《受版图》、韦氏《相板印法指略钞》、魏征东将军程申伯《相印法》,各一卷,亡。” 手板(版),即笏板。臣见国君时用以记录国君口头命令和旨意的细长木板。根据手板(用白直檀、刺、榆、桑制成)的长短、宽窄、厚薄、形状、纹理来预卜吉凶、富贵、灾祸的方法,据说出于汉朝萧何,到六朝时逐渐发展成一套成系统的理论。《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九七有《相手版经》一卷(作者阙名),收录了其中的七段佚文。萧吉所作《要决》,估计也是对这一制度和技术的总结。
八,《太一立成》一卷。
《隋志》五行部有“《太一飞鸟立成》一卷”,无作者,可能即为萧吉所著。《隋志》中有大量“立成”类著作,如《九州行纂立成法》、《三元九宫立成》、《遁甲立成》、《遁甲九元九局立成法》等;顾名思义,“立成”应为“要略”、“简说”之类。全书的内容、体例已难以窥知。
以上是本传中提及的八部著作。虽然已经全部亡佚,却说明萧吉学问所涉猎,除阴阳五行外,还包括了兵法、相学(相人、相手板、相宅、相墓)、音律、医药等广阔的范围,本传赞其为“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之人,确非妄语。另外,《宋志》兵部,有“《孙子》三卷,萧吉注”(原注:“或题曹萧注”);《通志略·艺文略》兵家,有“《孙子兵法》一卷,萧吉注”;《艺文略》五行类,有“《洪范五行消息诀》一卷,萧吉撰”,等,未见传世。
萧吉最重要的著作当然就是《五行大义》。
但该书未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和《文献通考》,却以“《五行记》”之另名,见之于《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唐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唐志》)中;《宋史·艺文志》(以下简称《宋志》)正式称为《五行大义》(《宋志》五行部著录时作者为“萧古”。按,“古”当为“吉”之笔误)。这似乎说明《五行大义》具有未定稿的性质,当时并未确定正式的书名,流传的范围也相当有限,以至于643年李延寿撰《北史》、656年魏徵等撰《隋书》时,尚不知(或忽略了)萧吉著有此书。另外,该书未定稿的性质,在目录的用语上也表现出来。如:
第一,释名,就此分为二段
第三,论数,就此分为五段
第四,论相生,就此分为三段
第六,论相杂,就此分为三段
第十四,论杂配,就此分为六段
第二十三,论诸人,就此分为二段
第二十四,论禽虫,就此分为二段
“就此分为”几段云云,显然不应在一部已经杀青的正式著作的目录上出现。据此,笔者判断今本《五行大义》是一部尚未最后写定的“未定稿”。
《五行大义》一书在唐、宋时曾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过。《旧唐志》、《新唐志》著录了“萧吉《五行记》五卷”,即是其证。《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间(940~945);《新唐志》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此《五行记》无疑就是《五行大义》。《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四”,会昌二年(842)正月,检校左仆射太常卿王起、广文博士卢就等献议:
伏惟九宫所称之神,即太一、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者也。谨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嵩《五行大义》,一宫,其神太一,其星天蓬。⋯⋯
此文又见王溥《唐会要》卷十“九宫坛”条。
萧嵩,或为“萧吉”之笔误。据《旧唐书》卷九九本传,萧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女亲家,因大破吐蕃,官拜河西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加集贤殿学士知院士,兼修国史,进位金紫光禄大夫,与萧吉的身份完全不同。并且辈份也不对。按《开沙萧氏族谱》的世系记录,萧吉是萧何第二十八世孙,萧嵩则是第三十三世孙,尚在萧吉六世以下。王应麟编《玉海》时就纠正了这一笔误。卷六二《黄帝九宫经》条:
《隋志》一卷(又三卷)。《唐会要》会昌二年,王起等奏,案《黄帝九宫经》及萧吉《五行大义》。
以上关于“九宫”的引文散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论诸神”一节。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二“时序部七”,夏中:
《五行大义论》曰: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其体暧昧於未。又时物向成,皆有气味也。
引文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一“第一释名”之二,“论支干名”。其文为:
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也,故曰:“暧昧於未”。《三礼义宗》云:“时物向成,皆有气味”。
《太平御览》卷二二“时序部七”,夏中: 《五行体性论》云: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德(谓金、木、水、火),积尘成实。气则有间,故水或成实,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又曰:土苞四德,故其体兼虚实也。 引文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一“第二辨体性”:
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行,积尘成实。积则有间,有间故含容,成实固能持。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土苞四德,故其体能兼虚实。
《太平御览》卷二五“时序部十”,立秋:
《五行休王论》曰:立秋,坤王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巽废离休。
《太平御览》卷二八“时序部十三”,立冬:
《五行休王论》曰: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
两段引文均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二“第四论相生”之三,“论四时休王”。
《太平御览》所引《五行大义论》,可能就是《五行大义》在宋代的一个流行本;与今本字句虽略有差异,但应即为萧吉所著之同一书。这也说明《五行大义》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御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尚流传于一定范围之内。同时,这个版本也可能就是元朝脱脱、阿鲁图等人于1343~1345年间修撰《宋志》时著录的那个本子。但稍早于脱脱等的马端临在元代中期编著《文献通考》时(马氏自序完成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却未提到《五行大义》,则说明原书已经在983年以后散佚。《宋志》的著录仅是存其书目而已。《宋志》的著录是中国正史中对该书的最后一次著录。在这之后,《五行大义》就从中国藏书家的藏书目录上消失了;一直到清嘉庆九年(1804),才由德清许宗彦根据日本林述斋《佚存丛书》所收之《五行大义》翻刻回来。一个亡佚、复归的间隔,竟长达460年!不过,湮逝的岁月也成就了《五行大义》的特殊地位:书中引用的文献许多已成佚书,引用的语句许多已成佚文。萧吉无意中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阳生甲子,不足戌亥,仍为天门,什么意思

《五行大义》里早就有关于“四门”的说法:“兵书云,阳生甲子,不足戌亥,仍为天门。阴生甲午,不足辰巳,仍为地户。阳界甲寅,不足子丑,仍为鬼门。阴界甲申,不足午未,仍为人门。”恰好与六十甲子的空亡相吻合.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纪年法,六十为一循环,月、日里亦存在此循环,即到六十日、六十年归于上一循环当初的干支。计年时称为还历,计日时,又常用十天为一起点,称为一旬。由于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一旬中便有两个地支没有相应的天干与之相配,称做“孤”、“空亡”。如“甲子”旬里,空亡是“戌亥”。“甲戌”旬里,空亡是“申酉”。“甲申”旬里,空亡是“午未”。依此类推。再从天干、地支对应的八卦方位看“戌亥”是后天八卦里的“乾”位,意指天,而空亡的意思是虚、空,与建筑上“门”的虚空同义,故“戌亥”赋予“天门”的称呼。同理,在“甲午”旬中,“辰巳”是后天八卦中的“巽”位,与乾正好相对,引申为地的意思,于是“辰巳”被赋予“地门”的称呼(后又称做“地户”)。不过这里将“午未”作为“人门”,“子丑”作为“鬼门”,与风水里的说法不合。我们从八卦方位图推测,风水说对“人门”、“鬼门”的变动可能与四隅的概念有关,八卦方位中,东、西、南、北为四正,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为四隅,如果戌亥、西北、乾为“天门”,与它相对的“辰巳”、东南、巽为“地户”,则余下的两隅便应该为西南、“未申”与东北、“丑寅”。于是将上面“五行大义”里的“人门”、“鬼门”分别顺时针移动一格,成为四隅之配制。在方位上错格、移位是风水中常用的“改造”手法之一。“未申”(西南),是后天八卦中的“坤”位,意指“地”,与“人”相关,于是“未申”被赋予“地”、“人”的意思,称做“人门”,活着的“人”与死者相对,与之相对的“丑寅”(东北、艮位)便称做“鬼门”。


五行大义的文献价值

其中:经部:《周易》类14种,《尚书》类6种,《诗经》类6种,《礼》类12种,《乐》类3种,《春秋》类5种,《孝经》类2种,《论语》类5种,谶纬类28种,经解类6种,小学类13种;史部:正史类13种,杂史类10种,职官类2种,杂传类3种,地理类4种;子部:儒家类9种,道家类7种,法家类2种,杂家类11种,农家类2种,小说类1种,天文类3种,兵书类2种,五行类5种,杂艺术类1种,类事类2种,医术类4种;集部:集类4种,其他类4种。所引文献共4部,30类,173种。在这些被徵引的书目中,有目存文佚的古籍,如《三礼义宗》、《黄帝九宫经》、《河图》、《星图》、《乐纬》、《龟经》(以上俱见《隋志》)等;大量的则是不见于今本的佚文和异文。如《帝系谱》、《相书》、《太玄经》等,《太平御览》虽有引用,但文句有很大的出入。另如宋氏《易》、《尚书大传》、蔡邕《月令章句》、翼奉《齐诗学》、《礼三正记》、《五经通义》、《春秋释例》、《太康地记》、《三五历纪》、《甘公新经》、《石氏天官》、《六艺论》、《五经析疑》、《圣证论》、《字书》、《帝王世纪》、《尸子》、《文子》、《桓子》、《新论》、《物理论》以及各种纬书的零散文句,虽大多已收入清朝学者的辑佚类著作中,但还有不少为《五行大义》所独有。


在线看手相算命

看感情的吧


六爻中世爻与用神的关系

世一般代表自己,应爻一般代表别人
用神代表所测的人或事,若是自测,世爻为用神
代亲人测,用六亲取用神


五行大义的相关注本

1.书名:《五行大义今注》
作者:梁湘润
2.书名:《五行大义白话全解》
译者:刘鸿玉 刘炳琳